你家的孩子也經常說「肚子怪怪的」嗎?許多家長發現,孩子雖然每天都有吃飯,卻常說肚子不舒服,或好幾天才想上廁所。這類「排便不順」的情況,在學齡兒童中特別常見。根據國民健康署《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》指出,台灣6–12歲學童每日蔬菜攝取達標率僅約13.1%,水果則低至6.4%,表示孩子普遍從天然食材中獲得的膳食纖維偏少,也可能因此影響日常消化道機能。

 

小兒科醫師柯盈賢提醒,孩子的消化道仍在發育中,若蔬果、水分攝取不足,或作息不規律、學業壓力較大,就容易影響排便節奏與消化效率。家長應留意孩子日常的飲食內容與排便型態,並建立正確的判斷觀念。


【醫師觀點】一天沒有上廁所就不正常嗎?你可能誤會了

柯醫師指出:「並不是每天排便才代表健康,也不是三天沒上就一定是排便不順。」臨床上有些孩子三四天才會上廁所一次,但過程順利且沒有明顯不適,這樣的情況不一定代表需要擔心。

 

真正需要注意的,其實是以下幾個重點:

  • 排便是否費力?孩子是否需要花很多時間、感到痛或抗拒如廁?
  • 排出的糞便質地是否乾硬?是否會卡住或造成肛門不適?
  • 排便後孩子是否有輕鬆感,或仍感到腹部不舒服?
  • 排便頻率是否突然變得不穩定?例如原本每天一次,近期變成四五天才上一次。

如果孩子符合上述任一情況,建議先從飲食、生活作息與如廁習慣著手調整,再進一步觀察。

 

根據《Gastroenterology》醫學期刊說明,多數兒童排便困難屬於「機能型消化道調節問題」,並非病變造成,只要透過日常管理與正確飲食,就能有效改善。柯醫師也提醒,爸媽過度關注排便「次數」,有時反而會給孩子過多壓力,導致反效果。

 

【飲食行為建議】怎麼讓孩子願意吃更多蔬菜?

蔬菜是天然膳食纖維的主要來源,卻往往是孩子最抗拒的食物。柯醫師建議,讓孩子「願意吃」,比「強迫吃」更重要,以下幾個方法能幫助孩子逐步接受:

  • 創意烹飪:將蔬菜結合孩子喜愛的食材,例如加入湯品、炒飯或製作成蔬菜捲餅,色彩繽紛、形狀可愛會更吸引目光。
  • 循序漸進:先從孩子熟悉或較能接受的品項著手,例如甜椒、玉米、地瓜葉等,慢慢引入不同類型。
  • 全家參與:邀請孩子一起選菜、洗菜、煮菜,過程中講故事或做簡單任務,能提升孩子參與感,也增加食材的熟悉度。
  • 正面鼓勵:建立一週挑戰表,只要願意嘗試,就貼上喜歡的貼紙或小圖章,逐步讓孩子覺得「吃菜」是有趣的活動。

這些方法不只改善飲食多樣性,也能讓孩子與食物產生「正向連結」,減少對蔬菜的排斥。

 

【日常補充建議】別忘了好菌也需要「好食物」

除了多吃蔬果,柯醫師也建議可搭配天然發酵類食品(如優酪乳、味噌、發酵豆類),補充有助維持消化道菌叢平衡的益生菌。
更重要的是,益生菌本身也需要膳食纖維這類益生元當作營養來源,才能順利在消化道內生長與作用。

 

根據國際益生菌學會(IPA)與美國飲食指南(USDA 2020–2025)的建議,兒童每日應攝取多樣蔬果、膳食纖維與天然益生菌,以維持消化道功能與全身正常代謝。透過整體性的膳食規劃與日常教育,才能從根本改善孩子的營養攝取與生活習慣。

 

參考資料:

  •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(2021),《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》
  • Benninga, M. A., et al. (2016). "Childhood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: Neonate/Toddler." Gastroenterology, 150(6), 1443–1455.e2.
  • USDA. (2020). Dietar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, 2020–2025.
  • International Probiotics Association (IPA). “Probiotics and Prebiotics for Gut Health in Children.”